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 |关怀版
天气情况
无障碍 关怀版
微信
微博
百姓谈
返回顶部
四、古牌坊和德政文化
来源:巴彦县人民政府
时间:2022-10-07

字号:

在松花江北岸有一座城镇,古称巴彦苏苏,满语为富贵村庄之意,就是今天的巴彦县城。一座充满现代活力的百年古城,一颗镶嵌在松花江北岸的璀璨钻石。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招民兴垦,同治元年(1862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清迁批准,在巴彦设呼兰厅理事同知衙门。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呼兰厅为巴彦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时至今日,在巴彦县巴彦镇仍有四座城门,西门为阜财门,东门为兴仁门,南门为明覆门,北门为文治门。人民大街的中心位置立两座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牌坊,俗称东牌楼、西牌楼。这两座牌楼就是巴彦乡绅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署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所建的功德牌坊。

黑龙江省巴彦县巴彦镇是座方型古城,东西和南北均为五华里,且分别具有两层眺望楼式的城门。东曰得胜门、西名阜财门、南叫明覆门、北为文治门,中心地带有两座牌楼。城内道路呈东西、南北垂直的井字型,这样规范的城市布局在全国是不多见的。

来到巴彦城,当双脚踏在城门的花岗岩石上,立刻就能感受到古城亲切而古朴的气息,品读她的那一刻,百年的岁月便穿透时光的壁垒汹涌而来……

建筑是城市的编年史,巴彦县人民大街的两座牌楼就如同这座城市志书的页码,在书卷里静静地延伸着。

据史料记载,黑龙江将军便于进行行政管理和抗御外敌入侵,在辖区内分地筑城,划分副都统辖区,派副都统或副都统衔总管驻守。同时于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副都统辖区已增设民官,“布特哈系打牲部落,牲丁无多”,黑龙江将军奏请朝廷批准,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初,裁撤了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布特哈四城副都统。其他各城副都统因地处边防等原因,仍依其旧制不变。1907年4月20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清廷决定东三省改制,“裁将军,设行省”,建立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遂裁撤黑龙江将军,依照原黑龙江将军辖区改设黑龙江行省。

追根溯源,依克唐阿任呼兰副都统期间及升任黑龙江将军以后,都曾大力整顿吏治,不但“治盗严”,而且“治蠹役如治盗”,并对有功人员及时进行奖励,所以才获得“民以大和”的效果。依克唐阿经常到呼兰、巴彦苏苏等地视察,向百姓、狱卒问寒问暖。他亲自发布公告,采用观风考试的方法奖学习优异者,促文教昌兴。“江省文风”之所以“东荒称盛,巴彦尤著”,这是和他在此打下的基础分不开的。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依克唐阿率镇边军出师奉天,参加甲午战争,由增祺署理将军职务。翌年依克唐阿升任盛京将军。巴彦的商人、佃民为示感激之深。捐资在巴彦苏苏城内建造了牌坊,写匾题额于上,纪念他的功绩。

功德坊属于歌功颂德和树碑立传之列,是以宣传封建礼教所立的楼形建筑,以石或木为撑体,飞檐翘瓦为遮帽。当然,今天来看已是历史文化遗产,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功德坊就属于此列。

依克唐阿(1834年—1899年4月27日),字尧山,扎拉里氏(汉译姓张),满洲镶黄旗人,祖籍吉林伊通,出生于今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城东南马家屯。清朝晚期将领。

依克唐阿在抗击日、俄侵略,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立下了卓著的功绩,受到朝廷器重,被授为头品顶戴、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管理兵刑两部,兼管奉天府尹事务,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等官职,有“东北三省海外天子”之称,被誉为“虎将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去世,谥诚勇,予建祠。

增祺(1851-1919),字瑞堂,伊拉里氏,满洲镶白旗人。清代将领,地方官员。曾任齐齐哈尔副都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擢福州将军,充船政大臣,兼署闽浙总督。任盛京将军。宁夏将军、广州将军(后兼署两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年)迁广州将军。奉旨接替袁树勋署理两广总督。宣统三年(1911),为奕劻皇族内阁弼德院顾问,旋去职。越八年,卒,谥简悫。三十三年起相继为宁夏将军、广州将军(后兼署两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年)迁广州将军。1910年10月29日-1911年4月14日期间,奉旨接替袁树勋署理两广总督。全名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的该官职,是兼辖广西地区的广东、广西两省之最高统治者,亦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巴彦苏苏绅商、佃农等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初一(1896年1月15日)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地署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兴建了东、西功德牌坊。两个牌坊雕梁画栋,飞檐走角。牌坊的造型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采用鸟翅式木质结构,飞檐绿顶,雕梁画栋,玲珑剔透。楼高约六米,宽约八米。红漆方木楼柱,在几个长方体石块的夹制下,笔直地挺立。上着碧玉琉璃瓦。下立海外沉香木,系木结构无斗拱,圆顶飞檐建筑,底部八块莲花扁方石合抱四根方形木柱,石外各有两道铁箍稳定,每根木角各系一铁制风铃,微风吹拂,叮当作响。两牌坊各有黑底赤字正匾二,配匾四。东牌坊正匾东曰“德培中兴”,西曰“德塞千古”,配匾东曰“恩周”“赤子”、西曰“惠及”“苍生”;西牌坊正匾坊东为“棠爱常留”,西为“樾荫永庇”,配匾东为“恩布”“泽流”、西为“德洽”“惠周”。每块正匾都有题款和押记图章。“德培中兴”匾图章两方,一为“汤岁全镌”,一为“子兴书记”。“德塞千古”匾两方图章,一为“文公父章”,一为“山樵”,后方图章前字不识,后字当为樵字。西牌坊正匾各有相同篆章两方,一为“江城邑属印信”,一为“鹤鸣撰书”。正匾各题款略有不异同。“德培中兴”匾上款最后多“功德”二字,而无“巴彦苏苏商佃人等同叩”并将其改为“苏属阖郡商佃等同叩”移入下款,下款年月日后为毂旦而无“敬立”二字,“德塞千古”匾下款亦无“敬立”二字。根据牌坊匾额题款所记,恭颂:“钦命镇守、署理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法什尚阿巴图鲁尧山依、齐齐哈尔副都统瑞堂增公秉节以来,苏厅戴沐仁慈,是以建坊题额,以志不朽。巴彦苏苏阖境商佃人等同叩”下款题“大清光绪岁次乙未嘉平月吉旦敬立”。牌坊于光绪二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1896年1月15日)落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建筑工人都是本县的能工巧匠。

东、西两座牌坊相距一华时,各距东西城门二华里。东牌坊“德塞千古”“德培中兴”两匾,塞是充满的意思,千古谓之时代之远。“德塞千古”就是说两位将军的功德无量,可以充满整个历史,千古不磨灭。中兴,即复兴或衰落而重新兴盛起来。我国历史上有汉“光武中兴”,清“同治中兴”等,咸丰九年巴彦县城名又中兴镇。所以“德培中兴”有两种含意,一说是将军的不朽功德培养和孕育了这块肥沃的土地,中兴人民都沐浴他们的恩德。一说是使衰落的国家重新振兴起来。西牌坊“棠爱常留”“樾荫永庇”两匾中,棠,即甘棠,木名。《诗经召南》有“甘棠篇”,过去传说西周时的召伯巡视南国,宣扬文王之德,曾在甘棠树下休息听讼断案,后人思之不忍剪伐其树,所以旧时常用“甘棠”美化职官司吏的政绩。“棠爱常留”指在这里治政有方做贡献的将军如同西周时人民想念召伯一样而想念他,保留甘棠树做为纪念。“樾荫永庇”典出《淮南子人间训》“武王荫暍人于樾下”。樾,两木交聚而成的树荫,亦指道旁成荫的树。暍,指中暑的人,因此称别人的荫庇为樾荫。“樾荫永庇”是说两位将军的恩德就像周武王把中暑的人抢救在树荫下,庇护起来那样深厚。东西两牌坊的配匾“恩周赤子”“惠及苍生”。“恩布泽流”“德洽惠周”都是说功德之大,恩泽之深,仁惠之广,遍及所到之处,深入民心。根据匾额题款篆章和字体考证,东牌坊匾额系由二人所写,即主匾为一个人所写,两侧配额为一个人所书。西牌坊主匾、配匾拟词、用典、书写均为鹤鸣一人。鹤鸣姓王,字九皋,曾任学官 、通判、同知职。东西牌坊匾额上的书法,更有其独特风格,尤其是东牌坊的正匾系用油刷书成“飞白”之笔,风格独特,雄浑古朴,苍劲有力,配匾则略有柳体风韵。西牌坊鹤鸣所书的匾额则融欧、柳、赵三家于一体,刚柔并济,瘦腴适中。今天,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署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合立两座功德牌坊,已经历了百年风雨,仍然矗立在巴彦正大街东西十字路口中央。已成巴彦一景观,是省级保护文物。

巴彦人视牌楼如珍宝,倍加保护。1932年端午节,从东兴县五顶山来伙大刀会,用牛车拉着三丈多高的大纛,冲进街里。因纛太高过不去牌坊,又不能放到,忌讳“旗倒兵散”,所以,令人将东牌楼锯倒,一年后,又重新修复。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要占领巴彦、烧毁牌楼,抗日联军将领张甲洲、赵尚志等率领巴彦抗日游击队在牌楼下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保住了巴彦和牌楼。  

“文革”期间,红红绿绿的大字报满天飞,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该打倒的都要打倒。牌楼自然被列为“四旧”,牌楼险些被毁。几个老文化人跪在牌楼旁,膝盖磨出了鲜血,在他们忍辱负重、百般恳求下,一帮“革命小将”才手下留情。但牌匾被摘掉了,换上了“胸怀祖国”“反帝反修”等革命性词语。当时文化馆长陈璠和张文玉老师千恩万谢地把牌匾保存了起来。正像西牌楼匾额上所写的那样,但愿这两座幸存下来的人文景观能“樾荫永庇”“棠爱常留”!

1996年,巴彦县委、县政府鉴于开发县城东西牌楼小区建设的需要,决定移位东西牌楼,将这两座德政牌坊移到十字街路中心,并分别以牌楼为中心建成了直径20米的圆心岛,内栽各种花卉,外延12米宽的车行道;又彩绘了牌楼,使之面貌一新,亮丽夺目。

牌楼是苏城先人的一个梦,是巴彦今人的一段情。两座牌楼站在现代化的高楼中间,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昔日与今天 在这里汇合 。牌楼凝固了整个城市的记忆,用嶙峋的风骨撑起这座城市的底色。在这里,你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历史的丰厚。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两座牌楼,又利于人们观赏、拍照,现已将两个牌楼中间辟为步行街。牌楼被黑龙江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牌楼,有读不完的故事,它承载着苏城近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承载着闯关东的苍凉呐喊并镌刻着巴彦人民在这块热土上进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陈风古韵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给苏城带来了庄重与尊严。它们不仅是苏城现在的回忆,更是我们留给未来的回忆,留给后代的回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ocument